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
成人高考是成人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簡稱,屬國民教育系列,國家承認學歷,成人高考分為??破瘘c升本科(簡稱專升本) 、高中起點升本科(簡稱高起本)和高中起點升專科(簡稱高起專)三個層次。學易網為了幫助考生更好的備考,特別整理了成人高考高起點《語文》模擬試題等備考資料(資料內容來源于網絡,僅供考生參考!),希望考生努力備考,網校在此預??忌樌ㄟ^考試!
一、選擇題:
1.下列各句中,沒有語病的一句是( )
A.每當我看到顧客總是高興而來滿意而去,心里有說不出的滿足和愉快。
B.最近全行業進行的質量大檢查,促進了建立技術管理制度這項工作的開展。
C.這起重大的中學生中毒案件,從始至終牽動著無數大江南北的學生和家長的心。
D.公司解決了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,不但實現了第1季度生產計劃,而且比去年同期增長10%。
參考答案:B
2.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屬于()
A.山水詩
B.樂府詩
C.田園詩
D.邊塞詩
參考答案:D
3.“狡兔三窟”的典故出自()
A.《李將軍列傳》
B.《馮諼客孟嘗君》
C.《季氏將伐顓臾》
D.《寡人之于國也》
參考答案:B
4.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實詞,最恰當的一組是( )
(1)計算機最初一批設計者表達年份時簡單地使用了二位數字,從而造成了__________世界的“千年難題”。
(2)美國最高法院12月1日就佛羅里達州總統選舉計票 __________ 舉行了聽證會。
(3)要查清國有企業目前的財政狀況,防止個別企業、個人借改革之機大肆__________國家財產。
(4)我們要讓世界了解中關村,進一步 __________ 與各國IT業的交流渠道,以便取長補短。
A.困擾 糾紛 侵蝕 開拓
B.困惑 糾紛 侵吞 拓寬
C.困惑 爭端 侵蝕 開拓
D.困擾 爭端 侵吞 拓寬
參考答案:D
5.“惟陳言之務去”出自()
A.《諫逐客書》
B.《種樹郭橐鴕傳》
C.《答李翊書》
D.《答司馬諫議書》
參考答案:C
6.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,與所給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組是( )
A.帖tie 妥帖 請帖 字帖 俯首帖耳
B.屏bing 屏息 屏退 屏障 屏除成見
C.模mo 楷模 模糊 模具 模棱兩可
D.創chuong 首創 創傷 創新 創造幸福
參考答案:C
7.《新五代史》的撰寫者是()
A.歐陽修
B.宋祁
C.司馬光
D.王安石
參考答案:A
8.“計中國之在海內”中的“中國”是指()
A.神州
B.中國
C.中原
D.九州
參考答案:C
9.下面是一則手機充電程序的說明,填入空缺處恰當的一項是( )
將充電器插上電源,再將充電插頭按正確的方向與手機底部的插孔連接,此時手機開始充電。______當電池充滿時,充電自動停止,此時按住插頭下邊的按鈕便可將充電插頭取下。
A.屏幕會顯示“正在充電”,并且電池符號會開始從右向左逐漸增長,表示正在充電,手機頂部的狀態指示燈會固定為紅色。
B.屏幕會顯示“正在充電”,并且電池符號會與此同時開始從右向左逐漸增長,手機頂部的狀態指示燈會固定為紅色,表示正在充電中。
C.屏幕會顯示“正在充電”,并且電池符號會從右向左跳躍式地逐漸增長,手機頂部的狀態指示燈顯示出鮮艷的紅色,表示正在充電中。
D.屏幕會顯示“正在充電”,并且電池符號會從右向左逐漸增長,手機頂部的狀態指示燈會固定為紅色,表示正在充電中。
參考答案:D
10.杜甫《蜀相》“兩朝開濟老臣心”中“老臣”是指()
A.曹操
B.李斯
C.諸葛亮
D.王安石
參考答案:C
二、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,完成11—13題。
吳履,字德基,蘭溪人。少受業于聞人夢吉,通《春秋》諸史。李文忠鎮浙東,聘為郡學正。久之,舉于朝,授南康丞。南康俗悍,謂丞儒也,易之。居數月,摘發奸伏如老獄吏,則皆大驚,相率斂跡。履乃改崇寬大,與民休息。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,為部民所詈。捕之不獲,怒,盡縶其鄉鄰。履閱獄問故,立釋之,乃白以中。以中益怒,日: “丞慢我。”履日:
“犯公者,一人耳,其鄰何罪?今縶者眾,而捕未已,急且有變,奈何?”以中意乃解。邑有淫祠,每祀輒有蛇出戶,民指為神。履縛巫責之,沉神像于江,淫祠遂絕。為丞六年,百姓愛之。遷安化知縣。大姓易氏保險自守,江陰侯吳良將擊之,召履計事。履日:“易氏逃死耳,非反也,招之當來。不來,誅未晚。”良從之,易氏果至。良欲籍農故為兵者,民大恐。履日:“世清矣,民安于農。請籍其愿為兵者,不愿可勿強。”遷濰州知州。山東兵常以牛羊代秋稅,履與民計日:“牛羊有死瘠患,不若輸粟便。”他日,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陜西,他縣民多破家,濰民獨完。會改州為縣,召履還,濰民皆涕泣奔送。履遂乞骸骨歸。
(《明史·循吏傳》)
11.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文字的大意。
答:吳良想對原先當過兵的農民登記造冊,老百姓十分恐慌。
12.知縣周以中先“怒”,后來“益怒”,他為什么會這樣?
答:知縣周以中先“怒”,是因為巡視時受人冒犯又沒抓住罪犯;后來“益怒”,是因為他誤認為吳履輕慢自己。
13.吳履在南康為官六年,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?
答:整治南康的治安,使壞人“相率斂跡”;然后“改崇寬大,與民休息”;縛巫責之,沉神像于江,使淫祠杜絕。
三、閱讀下文,完成14—17題。
悠然把酒對西山
陳從周
“更喜高樓明月夜,悠然把酒對西山”,明米萬鐘在他北京西郊的園林里,寫了這兩句詩句。一望而知是從晉人陶淵明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脫胎而來的。不管“對”也好,“見”也好,所指的都是遠處的山。這就是中國園林設計中的借景。把遠景納為園中一景,增加了該園的景色變化。這在中國古代造園中早已應用,明計成在他所著《園冶》一書中總結出來,有了定名。他說:“借者,園雖別內外,得景無拘遠近。”已闡述得很明白了。
北京的西郊,西山蜿蜒若屏,清泉匯為湖沼,最宜建園,歷史上曾為北京園林集中之地,明清兩代,蔚為大觀,其中圓明園更被稱為“萬園之園”。
這座在歷史上馳名中外的名園——圓明園,其于造園之術,可用“因水成景,借景西山”八字來概括,這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具體表現。偌大的一個園林,如果立意不明,也難成佳構,所以造園要立意在先。圓明園如今僅存斷垣殘基,要談這些只能用今日尚存的另一個大園林頤和園為例了。
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郊十公里,萬壽山聳翠園北,昆明湖彌漫山前,玉泉山蜿蜒其西,風景絢美。頤和園以杭州西湖為藍本,精心模擬,故西堤、水島、煙柳、畫橋,移江南的淡妝,現北地之胭脂,景雖有相同,趣則各異。
園面積達三四平方公里,水面占四分之三,北國江南因水而成。入東宮門,見仁壽殿,峻宇翚飛,峰石羅前。繞其南豁然開朗,明湖在望。
萬壽山面臨昆明湖,佛香閣踞其顛,八角四層,儼然為全園之中心。登閣則西山如黛,湖光似鏡,躍然眼簾;俯視則亭館撲地,長廊縈帶,景色全囿于一園之內,其所以得無盡之趣,在于借景。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,玉泉山山色塔影,移入檻前,而西山不語,直走京畿,明秀中又富雄偉,為他園所不及。
廊在中國園林中極盡變化之能事,頤和園長廊可算顯例,其予游者之興味最濃,印象特深。廊引人隨,中國畫山水手卷,于此舒展,移步換影、上苑別館,有別宮禁,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園居。
諧趣園獨自成區,倚萬壽山之東麓,積水以成池,周以亭榭,小橋浮水,游廊隨徑,適宜靜觀,此大園中之小園,自有天地。園仿江南無錫寄暢園,以同屬山麓園,故有積水,皆有景可借。
水曲由岸,水隔因堤,故頤和園以長堤分隔,斯景始出,而橋式之多,構圖之美,處處畫本,或玉帶橋之瑩潔柔和,十七孔橋之仿佛垂虹,每當山橫春靄,新柳拂水,游人泛舟,所得之景與陸上得之景,分明異趣。而處處皆能映西山入園。足證“借景”之妙。
14.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,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( )
A.中國園林設計中的借景必須因園內之水,借園外之山,這種說法失之偏頗。
B.圓明園等一批名園和傳世的園林理論著作《園冶》表明中國園林藝術源遠流長。
C.頤和 園的成功之處在于集郊園野趣于一身,同時又不失其皇家園林的品位。
D.頤和園以杭州西湖為藍本,精心模擬,以至成為中國園林設計中“借景”的典范。
參考答案:D
15.以下是對“借景”之說的闡釋,正確的一項是( )
A.“借景”指把不是園林中的景物搬入園林,使園林添色,使游人頓增游覽興致。
B.“借景”指在園林中進一步增添遠景之美,而造園要立意在先,更強調了借景的作用。
C.“借景”指以園林之外的景物為背景,使外景烘托內景,增添了景致的變化和趣味。
D.“借景”指巧借園外的景物,使之與園內之景相映成趣、融為一體,增加了景色變化。
參考答案:D
16.以下完整體現了頤和園造園之術的一項是( )
A.頤和園面積達三四平方公里,水面占四分之三,北國江南因水而成。
B.萬壽山聳翠園北,昆明湖彌漫山前,玉泉山蜿蜒其西,風景洵美。
C.水曲由岸,水隔因堤,故頤和園以長堤分隔,斯景始出。
D.上苑別館,有別宮禁,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園居。
參考答案:B
17.古代造園講究立意,以下最能說明這一點的一項是( )
A.北京西郊最宜建園,歷史上曾為北京園林集中之地。
B.佛香閣踞萬壽山之巔,儼然為全園之中心。
C.頤和園移江南的淡妝,現北地之胭脂。
D.頤和園長廊極盡變化之能事,仿佛舒展的山水畫手卷。
參考答案:C
成人高考院校專業指導專屬提升方案
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轉載請注明:文章轉載自 其它本文關鍵詞:
山東成考網申明:
(一)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,敬請以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
(二)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,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。聯系方式:郵件429504262@qq.com
關注公眾號
服務時間08:00-24:00免費課程/題庫
微信掃一掃